关于我们
试点园区风采
十四五规划之解构产业园区

现代化的园区指的是在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要求的指导下,以土地为基本要素,通过提供基础设施、物业空间等载体,进行综合配套服务,吸引特定类型、特定产业集群的各种企业投资、入驻,形成技术、知识、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高度集结并向外围辐射的“产、城、人”高度结合的特定区域。

我国的园区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经历了九十年代的成长阶段,本世纪初的全面建设阶段,而金融危机后到现在,正在进行转型升级阶段。园区的类型,由初期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正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科技城、创新港,正是园区发展的一种进阶。

园区发展的本质是研究经济变化、城市发展(包括产业导向)和人口集聚,根据园区的设立要求、产业形态和政策导向等不同。对应各园区类别,对应主要的行业也各有重点。

01 转型升级的园区功能

经历了新常态下的十三五期间砥砺前行的发展,未来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园区开发势必需要从园区开发模式、园区经济的制度安排、组织安排以及生产要素与园区自身禀赋的匹配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园区开发模式虽有不同,但除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之外,成熟运营的园区要考虑以下功能的建设。

1、资源聚集:集聚技术、资本、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期,应该重点考虑集聚各级大科学设施、企业研发中心、高层次行业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前沿科技新兴领域的研发总部、创新团队等各种要素。

2、创业孵化:从早期领先的园区成立的各类孵化器,到双创时代蓬勃兴起的创客、共享空间、加速器等,通过创业的活力提升园区的活力,目前一流的园区都高度重视孵化,建设一流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形成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孵化器,构建链接全球的孵化创新网络。

3、科技创新:通过集聚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创新渠道和生态的密切合作,吸引各方力量和智慧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如十三五期间,各园区大力引进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基地等,鼓励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图产生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

4、成果转化:鼓励与支持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科技孵化器、研发和制造基地、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进或成立了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机构,以及基于本园区优势产业的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助推科技发展和成果落地。

5、文化引领:园区应该利于形成一种勇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倡导成功、合理容错、激励奋斗的文化氛围,以文化要素带动园区发展。

6、区域联动: 作为产业聚集和创新创业的园区,应该和其他园区协同联动,在服务本地产业发展的大局上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7、金融支持:企业的集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助力,园区已经从单一的存贷款服务发展到为园区和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覆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多渠道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8、标准鲜明:优秀的园区必然通过一系列经验积累形成稳定的园区标准,并通过标准的不断完善优化,支撑园区在品牌输出、区域拓展、产业聚集上形成高效的应用。

02 产业城区特征

在功能集聚的基础上,未来的园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产、城、人”一体的“产业城区”特征。

1、高效的产业交流:以园区特色产业、重点规划发展方向为基础,重点建设产业交流中心平台,形成交流共享中心;建立各类合作研究机构,吸引产业知名机构、集团总部入驻合作,并形成产业聚集和辐射,从而参与和引导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大型的行业展览、高端峰会、学术论坛等方式,扩大产业影响力,促进产业信息交流。

2、完善的城市配套:通过完善园区的城市功能,优化区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推进由单纯的生产功能和商务办公区向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叠加的综合经济区和现代化新城区发展。大部分先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征鲜明的园区和城市的界限十分模糊,园区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的CBD或产业化中心区域,是城市的一个具备某些优势产业或业态聚集的特色街区。

3、健全的人才发展:从人才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出发,强调人才的生活休闲、医疗健康、教育发展等空间,将人和园区融为一体;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开设教育培训与资质认证课程,建设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依托高端化、专业型技能人才的高端培训中心,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

来源:北大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