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试点园区风采
2014年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年度报告

  2014年,我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伴随着“一带一路”等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出台,纺织产业转移已具有了全新的特点。今年以来,中西部承接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撑,推进产业园区化、集聚化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但总体上看,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继续放缓;东部沿海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受到成本、环境和人才的制约和挤压,主动寻求转移延伸和本地升级相结合,东部转型升级已成为区域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凭借独特的国别政策及地域优势强力吸引我国资本海外投资,将对我国纺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整体优势的产业链产生严重影响。我国东部、中西部和部分海外地区作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三个发展极,关联互动更加紧密,也更加凸显了纺织产业转移的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产业转移也正以成本导向趋弱,市场导向、政策导向不断加强,以转移升级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更趋理性化。

  一、2014年纺织产业转移有关情况

  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14年纺织产业运营受诸多因素影响,行业增长速度继续放缓,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和结构调整主旋律。就中西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转移来说,色园区建设、企业转移升级、人力资源和政策导向驱动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2014年,中西部地区在挖掘要素资源、创优政策环境、打造承接平台等方面重拳出击,着力建设特色、培养软实力为主的园区,成为产业转移中的新亮点。从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纺织区域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从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地区占比上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继续呈上升趋势。

  表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地区占比

  

 

  2013.1-11

  2014.1-11

  东部地区

  76.06%

  75.42%

  中部地区

  16.43%

  17.17%

  西部地区

  4.77%

  4.90%

  东北地区

  2.74%

  2.51%

  从利润总额地区分布上看,东部地区略有下降,但仍占据主要地位;中部地区利润占比呈增长趋势,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利润占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东北地区占比下降明显。

  表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分地区占比

  

 

  2013.1-11

  2014.1-11

  东部地区

  74.25%

  74.21%

  中部地区

  17.80%

  18.56%

  西部地区

  5.73%

  5.65%

  东北地区

  2.22%

  1.58%

  从分地区投资完成额占比上看,东部地区占比虽然略有下降,仍然是投资占比最高的地区;中、西部地区投资占比增长,特别是西部地区增长明显;东北地区投资占比呈下降趋势。

  从分地区投资增速对比上看,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明显。20141-11月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3.03%,东部地区12.36%,中部地区15.00%,西部地区22.06%,东北地区下降6.88%

  表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地区占比

  

 

  2013.1-11

  2014.1-11

  东部地区

  56.77%

  56.43%

  中部地区

  29.78%

  30.29%

  西部地区

  8.55%

  9.23%

  东北地区

  4.90%

  4.04%

  今年7月底,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协调合作,开展“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专项调研”,综合各园区提供的有关情况报告,当前纺织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转移升级成为纺织转移主旋律

  经济新常态下,纺织产业转移的重心正在从传统的规模经济、要素成本的单纯累加向设备升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的创新发展转变,不再是单纯的产业位移发展,而是技术、装备、人才、资金的综合性转移和调整,无论中西部还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升级已经成为主旋律。

  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成为企业转移升级的重要手段。例如陕西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整合西北一棉、西北二棉、陕西第八棉纺织厂现有资源,投资了13.58亿元(其中进口设备5.7亿元)进行设备更新,全部采用国际一流设备,将在未来10年间保持国际国内一流水平,20年不会落后,将实现万锭用工200人减至36人,年劳动生产率提高8%以上。安徽华茂集团着力推动传统产品制造向优质产品、绿色产品和智慧产品升级换代,并逐步提高产品信息化制造水平,改造、改制、改革一系列方式,用资本撬动资产,用存量盘活增量,提升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际先进技术,打造从棉花—纺纱—印染—服装零售一条完整的纺织主业价值链。同时,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纺织产业向河北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以动批大红门为代表的服装市场集群转移河北为开端,大批纺织产业企业开始谋划转移,北京威克多服装中心将全部产能转移至河北衡水,建设服装创意产业项目,该项目占地307亩,年产高档服装160万套(件),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在26亿元以上,可为衡水当地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

  产业结构优化是园区发展的第一目标。奉新工业园在打造完整纺织产业链的总体战略下,园区不断提高要求,容积率要求由原来的0.6提高到1.0,投资强度由原来的亩均15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亩均税收也提高到5万元以上,通过腾笼换鸟,回购处置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近几年来已搬迁嫁接企业57家,盘活存量工业用地4000余亩。全省纺织规模前三甲的企业均落户园区(金源纺织、宝源彩纺、华春色纺),纺纱总体规模达200万锭,占全省纺纱总量的43.9%;拥有全国第五、华东地区第一并且是江西省内唯一的再生聚酯纤维集中生产基地(年产量21万吨),园区企业质量、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洁彩纺、中江纺印染项目已通过环评并启动建设,中国织材、丝源祥再生科技、永兆实业等纺织原料、纺纱、印染链上项目实现投产,集控区污水处理厂、纤维检测站等产业配套设施已建成运行,原料—纺纱—织布—印染的完整纺织产业链已经成型。

  (二)特色经济呈现园区转型新趋势

  为应对新经济常态下产业发展形势,各地在产业园区建设上,着重打造符合本土特点特色园区,在完整产业链整体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以专业化产业集群为目标的产城一体超大型聚合体。

  重庆江津金考拉工业园是重庆市纺织服装产业链“一体化”打造的重点建设项目。该园区采用“产城融合”全新模式,在产业模式上创新,定位打造国内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专业集群平台,形成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微型城市体。

  四川广安西部牛仔纺织服装商贸科技产业园以牛仔为产业主架构,是一家以“牛仔服装”为主题的专业化产业园。该园区引入广东现代产业园发展模式,承接“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广州新塘牛仔服装企业梯度转移,走“产城一体”的发展道路,建设“宜居宜业”的牛仔新城。目前已有32户以生产牛仔产业链为主的企业入驻西部牛仔纺织服装商贸科技产业园,同时积极引进加拿大恩瑞斯传媒公司、香港国际时装学院深圳泛美分院、成都纺专、西南大学服装学院、四川省纤检中心等服务型企业及咨询服务机构,并积极推动广州新塘与广安市前锋区建立友好地区关系,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和后续支撑能力。

  此外,重庆市荣昌县以发展竹纤维产业链为主,丹东高新工业园以尼龙50为重点发展防护化纤纺织,安徽华茂工业城以生产高端精品纱线为主,纷纷建设特色型产业集聚园区,实施差别化战略,特色、专业已经成为目前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共性目标。

  (三)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驱动力

  从各地的纺织产业园区看,园区建设均有较大幅度进展,政府支持力度大,投入力度大,是2014年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特征。

  云南保山工贸园区按照“双城联动、产城融合、产业引领、错位发展、链接节点、融入生态”的发展理念,采用生态设计策略,提出了“一条主轴、六大簇团、核心统领、生态成网”的规划结构,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中,遵循做强优势产业、做专特色产业、集聚中小企业的工作原则,以南亚、东南亚22亿人口和国内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为目标稳步推进。目前,云南博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弹性纤维生产项目已入驻,越昌100万吨聚脂切片、滇缅轻纺产业港、中柏韩美300万件服装生产、山东海宇鞋业200万双鞋、福建省惠安县远景鞋服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校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部分设备已开始试生产。保山越昌轻纺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100万吨聚脂切片项目估算投资50亿元,拟建设规模为年生产100万吨聚脂切片(PET)、年产10万吨涤纶、年产1亿米各档坯布、年染色2亿米坯布,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保山市滇缅轻纺产业港项目总投资50亿元,以轻纺、鞋业相关产业链为主,有计划性的发展高端服装、制鞋、箱包手袋等关联产业,建成后可形成上百家轻纺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效应。山东中柏韩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万件服装生产项目主要建设年产300万件服装生产线,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服装生产流水线,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已完成场平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正准备进行招投标。

  中国中部轻纺服装之都位于湖北红安新型产业园,位于武汉“一环两港”的中心地带,有利于承接大武汉、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园区总规划面积约7平方公里,用地规模逾11000亩,项目建设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总建设周期为5-6年,自201210月开始启动。项目定位为中国中部地区轻纺服装产业集群。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运营后,可容纳30-40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1000多家中型企业及3000多家产业配套企业入驻,计划4年内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最大的轻纺服装生产基地,6年内成为中部地区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大型轻纺服装产业集群集聚地,预计年产值过千亿元,从业人口达到12万人以上。该项目以产业相互关联度和相互依存度为核心,重点发展品牌时装、运动休闲、童装、针织服装、国际品牌、原辅材料六大主导产业,规划建设生产制造、加工配套、市场物流、综合服务、生态居住、商业服务六大功能分区,将中部轻纺服装之都打造成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品牌轻纺、服装企业生产制造基地和品牌时尚之都,被湖北省政府列为省52家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

  (四)人力资源成为转移升级关键

  随着产业转移深入,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固有优势逐渐减弱,人口红利作为产业转移主要动因,已经被大大削弱。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为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纺织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人力资源的优劣与多寡,也决定着转移成功的关键。

  在安徽省宿州纺织工业园,因宿州埇桥区常住人口190万人,园区用工平均年龄26.5岁,且男工占用工人数的10%左右,能够很好的承接转移企业。

  在北方,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转移河北动因之一,便是因企业近三分之一的员工均来自衡水地区。该市不但长期为京津地区劳务输出地,且市内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0多所、普通中学190所,在校生分别达到5.3万、22.4万,民办教育机构数量达到182所,在校生8.9万名,是北京、天津、青岛等劳务人才培训输出基地,年培养能力5万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技术教育支撑,使得该企业优先选择衡水成为其全国唯一的生产基地。

  在中西部地区,因当地劳动力资源较为低端,中高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缺口亟待密布。伴随着新的转移升级的需求,拥有中高端人力资源的地区更成为转移企业的首选之地,各地园区重视人才的措施也在落地。宁夏生态纺织产业园于1226日启动生态纺织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启动仪式在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贺兰园区举行,通过实施“生态纺织产业领军人才梯队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实用技能人才培训计划”等,预计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3-5名具有战略发展眼光、代表产业发展方向、掌握行业高端和核心技术的领军型人才;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人以上,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00人;培训实用技能人才5万人,建设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载体18个。四川省屏山县因是水库移民县,在国家特殊政策环境下,更出台了培训一名工人政府补贴1200元的优惠政策。

  (五)政策导向仍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在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转移企业更加侧重考虑当地要素成本价格,而各地政府因势利导,纷纷推出各类政策红利,成为企业在选择转移地区时首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在该类政策中,生产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服务等扶持政策成为新的亮点,也成为企业考量不同转移地区优劣的新指标。

  如电力资源优惠政策,保山翔羽纺织投资方均来自义乌,企业以生产包履纱为主,生产过程中电力成本约占产品成本组成的10%左右,因内地和转移地的能源成本使企业选中保山市,双方遂达成了2000台纺纱机的转移。如资金优惠政策,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落户后政府协调银行支持3亿元的流动资金,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

  国家出台支持新疆产业转移,新疆纺织服装企业对新疆籍员工,按照企业为期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50%予以三年补助,对享受低保待遇的在纺织服装企业就业的人员,继续享受12个月低保待遇。支持在阿克苏集中建设高标准、新技术的印染污水处理设施,并在一定时期内对运营费用给予补贴,确保印染污水100%处理和达标排放。从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园区自建或引导社会资金建设标准厂房;支持在南疆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县市的乡镇(社区)就地就近建设服装、家纺、地毯、针织等标准生产厂房,一定期限内免费或低价出租给入驻企业使用。同一园区内的纺织服装企业可以采取一家牵头,几家联合投资建设园区配套电厂,也可引导专业发布企业投资建设园区配套电厂。上述政策的出台,直接造就了新疆成为全国纺织企业的目光焦点。

  河北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的承接地,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衡水市开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冀发[2014]14号)文件中,允许衡水先试先行,大胆改革。向衡水下放省级审批权限,省管重点项目计划和建设用地安排给予衡水倾斜,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衡水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对承接南资北移、京津产业转移、央企合作等方面给予衡水重点支持。衡水工业新区产业政策顺势推新,推出将产业转移企业项目列入重点支持名单,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每年批准工业新区调整2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用于支持工业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以及对落户工业新区的京津产业转移企业中的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优质外企、“中华老字号”等知名企业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经上级政府同意,给予最优惠政策。同时建立纺织服装产业基金,用于支持进区企业发展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约束园区发展。

  一是土地约束,受宏观调控影响,各地均存在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项目进区后无地可用问题突出,导致部分项目无法落地;二是劳动力约束,部分园区企业存在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同时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减弱;三是资金约束,部分园区因投资限制或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入驻受到影响。

  (二)园区发展参差不齐。

  根据对20多个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及部分产业园区调查情况,部分园区发展情况较好,多数园区基本建设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大多数园区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但部分试点园区项目跟进滞后,形成建设快、招商慢、入驻慢的情况,有的园区尚处于启动阶段。

  (三)园区同质化问题依旧突出。

  该问题突出表现在同一地区存在多个规划定位、产业类型和产品种类相近的同类园区,园区间竞争激烈。再加上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交通建设滞后、物流成本较高、产业工人缺乏等缺陷,导致某些园区招商引资十分艰难。

  三、我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标志,全球经济进入了调整转型探索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络、回归制造业、新型能源及材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找到能够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十年、二十年以上,既可持续提供积累又能满足社会就业的发展模式,因此作为支撑原有经济发展几十年的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工业,一直受到新经济的冲击,不断挤压,苦苦探索自我转型升级之路。新兴工业化的中国,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受全球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也不得不逐步回归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其中作为进入市场经济最早中国纺织工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王天凯会长在今年新年致辞中说到:当前纺织行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和转型升级任务的艰巨性,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放松。这真实反映了行业面对调整、转型、发展的现状。在这个总体状况下,纺织产业转移将呈现出以下态势。

  (一)以东部提升为主,向西部转移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建设。

  在新常态经济下,延续规模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将导致发展难以为继,纺织产业的龙头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总量大,行业门类齐全,技术发达,配套较为完善,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反应敏感,动作迅速。在今后的产业转移升级中,东部地区将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由低成本驱动向价值创造转变,将会不断增强区域产业链之间的联动与合作,促进全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创新性发展。未来的产业转移将更加注重现代产业与科技、网络等新兴产业的结合,同时对高新技术和生物纤维的行业给予更多关注。环境约束日趋严格,印染等涉及到环保问题的项目,将受到更大的监管力度和升级要求,完整产业链的同时将完善产业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将与当地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走产城一体化的道路。

  纺织产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地方政府是否把发展纺织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主要战略之一,决定了纺织产业在当地聚集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国家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将会使那些具有发展纺织战略设想的地区,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以当地产业基础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留专业人才与工人队伍,快速形成产业规模,并尽量与周边形成区域互动和配套。所以,以园区为主要形式的纺织产业转移将对产城一体化的地方发展规划,园区及周边的城市建设及配套,政府服务等软环境软实力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三)纺织企业在产业转移中转型升级将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旋律。

  建设高效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制造平台、高投资回报率的企业经营平台是产业转移发展的方向。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将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下,赋予新的内容。技术设备升级、管理信息化、制造智能化将不断减轻劳动强度,使人类获得进一步的解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企业发展将更注重统筹国际国内资源要素条件,加强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和跨区域、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基础的区域结构调整和布局,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将成为新常态。

  四、2014年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开展工作情况

  2014年产业转移办公室的工作是以服务和发展两条主线展开的。

  (一)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224日—2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每年一次的行业调查,其中产业结构调整组赴陕西咸阳,四川彭州、重庆市和江苏省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实地考察了解产业转移情况,对承接转移的主要项目及产业园区建设进度进行调查,对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王天凯会长亲自参加了重庆座谈会。

  326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办公室召开部分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工作会,共有全国试点园区十一个单位负责人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并邀请全国产业转移比较突出的企业家福建金纶高纤公司总裁郑宝佑、山东鲁泰纺织公司副总张健祥、广东省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陈茜微参加会议并进行发言,对产业转移成本洼地效应、产业转移企业的需求和珠三角地区性产业转移方向性问题进行解读。

  7月底,经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协调,启动了“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专项调研”。先后走访了11个省市自治区共21个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并对21个试点园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为发布2014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发展报告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扩大影响,推动试点园区发展。

  截止201312月,办公室发展了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共计20个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2014年又先后发展了江苏省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省衡水工业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工业园区毛纺织产业园(利通纺织产业园)、四川省广安西部牛仔纺织服装科技商贸产业园4个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使试点园区覆盖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江苏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河北衡水工业新区2个试点园区不属于中西部,这表明产业转移办公室的工作将从注重中西部地区转向全行业的产业调整。

  (三)强化服务,协助园区招商引资。

  2014年我们先后召开了七次园区与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对接活动,为园区招商引资服务。例如虎门服装、宿州工业园产业转移对接会,河北省衡水工业新区与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河北省纺织与服装行业协会、北京福建服饰商会对接活动,对保山轻纺产业园进行了招商培训,积极促成了保山工贸园与中柏韩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签约。

  为解决招商引资信息不对称,找不到人,进不去门等首要问题,首先要推进园区招商工作。办公室前往重庆合川西部服创园进行了实体考察,了解园区产业规划、功能配套、项目建设等情况,与合川区相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并对园区招商等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

  五、2015年产业转移工作重点

  (一)做好十三五产业转移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布局。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做好产业转移十三五规划,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当前,国家推出了“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加之以前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等国家战略,为纺织产业转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围绕国家战略,从全球视角出发,积极推进纺织产业转移。

  要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二)加强政策研究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地区政治和经济联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关税壁垒、贸易摩擦对企业的投资和布局带来影响,国别政策和关税政策往往会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最近,美国一直倡导的TPP自由贸易协定,如果一旦建立,将对我国纺织产业产生致命的打击。我国国内现行的棉花政策也导致了工业企业竞争能力的消弱,乃至影响到我国纺织产业链整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我们要从全球的视野加强对产业政策的研究,为国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规范发展产业园区,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步伐。

  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四)加强交流宣传,发挥好产业转移典型的示范作用。

  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支持中西部毗邻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创造智慧园区。对此,我们要加大园区先进经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园区的调研及走访,总结先进园区的成功经验,去粗取精,找典型抓关键,树立典范。做好园区的服务、信息交流工作,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