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奖”评审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近日,《中国纺织报》记者就跟随着专家评审组一起来到黑牡丹纺织有限公司。初来企业之前,《中国纺织报》记者也搜集了不少资料,满眼都是这家企业取得的成绩。70多年前企业曾只有几台织机的“里弄小厂”,如今发展成为年总资产逾百亿元、中国牛仔布行业领军企业、A股上市公司。究竟黑牡丹是如何通过高效管理,稳步前进,逐渐迈向卓越的呢?带着问题,《中国纺织报》记者认真参观了生产车间、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介绍。
技术创新保障产品质量
黑牡丹通过收集国外信息,经过调研和探索,引进“INDIGO(靛蓝)劳动布”即牛仔布生产线,并于1979年注册 “黑牡丹”商标,在全国率先生产牛仔布,迈开了“中国牛仔布第一品牌”的成长步伐。黑牡丹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创新管理机制为抓手,不断开展质量攻关等活动,力求精益求精出精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据公司总经理助理管峰介绍,黑牡丹进口国内外先进设备,但这些设备引进后并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所以很多地方都要实施技术改造,难度很大。但黑牡丹鼓励技术人员大胆革新,根据生产工艺需求,不断提高技术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于染浆联、预缩机等关键设备,技术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质量波动,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整机性能达到和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说到技术攻关,不得不提的是邓建军科研组,他们提出:成本创最低、质量创最好、效益创最高,小核算、小革新、小改进、小建议、小节约、小经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些经验得到了全面推广,黑牡丹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出台多项奖励措施,同步成立7个“研究小组”,共同出谋策划,全面提升公司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技术团队于2000年踏上了自主创新道路,相继攻克了预缩率不稳定这一难题,使黑牡丹牛仔布的预缩率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自主开发的“染色机在线控制和检测系统”成功应用于所有染色生产线,提高了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填补了该领域的世界空白,为企业降本增效。
经过对品质的不懈追求,2002年,黑牡丹在上海证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牛仔布第一股”; 2006年“黑牡丹”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2007年黑牡丹成为全国牛仔布行业第一家出口免验企业。
卓越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为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黑牡丹在分析自身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时,进行了认真调研和分析,于2009年全面导入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同年9月制定了《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014年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公司的战略目标。在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黑牡丹融合了ISO9001、ISO14001、SA8000等管理体系及有机棉认证、Oeko-Tex生态纺织棉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认证等,采用5S现场基础管理、成本压缩、QC小组、TPM等方法,用过程管理来监控结果实施,使组织运转更高效。通过实施自我评价,找出自身优势和改进机会,确定关键业务改进次序、识别创新机会,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及趋势进行分析、评价,并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同时,还聘请专业咨询机构、知名专家教授开展外部评价,有力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从优秀走向卓越。
如今的黑牡丹,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生产研发高品质牛仔面料的制造基地,行业标准《色织牛仔布》(FZ/T 13001-2013)的第一起草单位。公司具备纺纱、染色、织造、后整理完整的产业链,产品涵盖3.6~17盎司的全棉、弹力、竹节、环纺、天丝、闪光等十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是世界上品种全、档次高、质量好的著名牛仔布生产商,客户分布于欧、亚、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际知名品牌Levi's、GAP、AEO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被外商誉为“中国牛仔布第一品牌”。公司拥有从美国、意大利、瑞士、日本、德国等国家引进的气流纺、无梭织机、牛仔布染色线、后整理等专用设备,拥有乌斯特HVI大容量束纤维测试仪、AFIS单纤维测试仪、HUNTERLAB测色仪、抗臭氧牢度测试仪等世界顶级检测设备,近年来人均利税、主营业务收入和出口交货值均在中国牛仔布产业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