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动态 》 正文
三联虹普:技术与资本融合 打造创新服务模式
发布:2015-11-25 14:27:00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奖”,自814进入专家组赴企业实地考察阶段以来,已陆续走入十余家纺织企业。已成功举办三届的“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奖”,今年首次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可见其奖项分量和业内关注度的不断提升。922,《中国纺织报》记者跟随由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进军、副秘书长张京炜、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李成钢组成的专家评审组,来到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评。

    在专家组研讨会上,三联虹普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迪女士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内容及成效进行了介绍。刘迪表示,虽然纺织行业是中国较早走向世界的行业,也是中国产业集群最大、产业链最长、最完整、分工最细的行业,但由于种种因素,在纺织产品的很多领域均受制于国外的技术垄断、产品垄断和市场垄断,导致我们在高端产品、高端品牌方面缺少市场地位和话语权。为了获得发展,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已经成为行业以往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以聚酰胺行业为例,2000年以前,聚酰胺聚合、纺丝工艺及装备技术均掌握在国外工程公司手中,国内聚酰胺装置均从国外成套引进,投资巨大,并且产品种类少,生产效率不高,产品品质低,原料昂贵,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聚酰胺产业的发展与进步。那时由于没有自主技术和系统的解决方案,行业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因此,三联虹普自成立之初,就按照国际工程公司的业务模式,高起点,高标准,致力于高端聚酰胺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以技术为核心,服务作输出,开创了世界领先的“一站式”工程服务模式;以大数据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手段,建立信息、金融征信平台,以资本化的运作模式扶持行业内优秀企业发展,推动加速纺织行业升级转型,树立纺织行业服务标杆,创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面对当今市场环境变化和生产方式革新的新经济时代,三联虹普始终坚持开放性思维,积极开拓管理思路,抓住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切入点,依托资本市场平台,将在聚酰胺技术服务成功经验向其他领域复制,打造技术与资本融合的行业未来新蓝图。

    据介绍,三联虹普的主要创新内容包括工程技术及管理模式创新和金融、信息与征信多维度服务创新两个方面。三联虹普通过十几年的经验积累与创新,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站式工程服务模式”,该模式最突出的优点是,将工艺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工程中,并将其顺利无误的实施,尤其是能够将工艺设计的灵魂理念融入到核心装备制造中,保证生产产品符合设计要求。这种模式保证了三联在十余年的项目执行中达到100%的成功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针对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融资难、融资贵,单纯的技术服务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平台,于20154月设立了北京众成创新信息产业投资基金,基金入股大数据金融领域领军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与金电联行合资设立了北京三联金电联行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三联金电依靠三联虹普在纺织行业地位优势,以纺织行业核心企业为依托,向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延伸,进行产业链多维度数据采集,运用“云数据挖掘”、“云信用计算”和“云结构服务”三大核心技术,整合纺织行业资源,建立纺织行业大数据体系,以提供金融、信息与征信多维度服务。

    从成效来看,三联虹普用数字说话。在经济效益方面,公司近3年来,营业收入与净利润连年提升。2014年,共有73人的三联虹普营业收入41778.22万元,净利润达10881.18万元。在社会效益方面,三联虹普在推动中国聚酰胺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引导行业技术装备进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实生产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0年以来,中国聚酰胺产业从量到质都得到快速地提升,产量从当年的37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250万吨,其中新增民用长丝产能的80%是由三联虹普提供的工程技术服务和成套装备,而且目前中国聚酰胺技术及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听取企业的报告后,专家评审组对三联虹普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其“一站式工程服务模式”完成了生产工艺技术与核心装备的自我配套,特别在聚酰胺聚合与纺丝领域的融合方面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在业内推广。同时,专家评审组表示,作为纺织行业唯一一家以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三联虹普肩负着引领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责任与使命,希望其在“技术、服务、管理”的核心业务上持续创新,为纺织行业提供金融、技术和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寻求传统产业与新经济领域的结合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纺织行业新生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