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动态 》 正文
管理去芜存菁 老纺企焕发新生机—淄博华绵制衣有限公司
发布:2015-11-25 14:32:00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位于国民经济“衣食住行”首位的纺织服装产业也步入经济增长的平稳期。“日子不好过”成为了部分企业老板的口头禅,近来更是有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黯然离场。传统行业也要升级“大脑”,转型升级成为纺织服装企业立足市场的救命法宝,“企业管理创新”就是其中一项关键因素。

    自2011年起,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企协)开展了三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奖”活动。先后有18家企业获得“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大奖”,5家企业获得“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优秀奖”。此项工作的开展对推动我国纺织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淄博华绵制衣有限公司参与了今年第四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奖”评选活动。该公司成立近30年,期间有过面临破产的窘境,但采取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办法,结合企业和日资合作的实际情况,在管理模式上去芜存菁,创建了适合华绵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将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在职员工400余人,以生产主要出口日本的坚固呢牛仔裤系列休闲服装,年产量在150200万件左右。

    淄博华绵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延民向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记者介绍:华绵制衣于1986年筹建,1988年正式投产,是淄博市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但后来受到金融危机风暴影响,以及日方管理层出现重大问题,导致多名技术骨干离职,甚至面临破产解散边缘。2010年中方果断决定收购日方所有股权,改为自主经营。经营方式的转变给企业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生机,此背景下华绵制衣开展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迫切性已是迫在眉睫,最终决定保留日方在品控、技术等好的管理方式,同时结合中国文化、企业文化,创建适合华绵制衣的新的管理方式。

    概括来说,华绵制衣在生产管理模式上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出口贸易体系转型。实现由单一的来料加工向一般出口贸易体系转型,优化出口渠道,增强企业信心,化“危”为“机”。

第二:以人为本,结合我国国情,积极调整员工情绪,打造企业的人文情怀。今年春节后,老员工的回归率达到了97%

第三:强化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人品决定产品,产品体系人品”观念。连续三年达到产品零B品、零投诉。

第四:延续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车间生产“精细化”。在保证高品质的前提下,生产效率达到平均每人每天可生产35条牛仔裤。

第五:吸收先进的成本控制管理经验,把采购、生产、营销等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成本控制。

    本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奖”评审专家小组在实地调研华绵制衣的时候,参观了企业工厂并听取了汇报。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李成钢副教授指出,历经30余年的华绵制衣,其生产加工过程从OEM(贴牌加工)到ODM(代理制造)再到OBM(自主研发),也是反映了我国广大中小服装制造企业的成长之路。

    中纺企协副会长王进军(曾任吉林化纤董事长)表示,华绵在生产和品控上有自己的特色管理经验,值得服装企业借鉴。同时,王会长建议企业可考虑引入智能机器人,以“机器换人”更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第四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奖”评选得到了广大纺织服装企业的积极响应,通过各专业协会、地方协会以及企业自荐报名的数量超过往届。今年入围初评的企业就达到了14家。近期,专家组实地考察工作即将结束,评审专家做企业点评报告,等待终审会上的评选名单。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