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 正文
苗族蜡染:一种传统与时尚交织的美!
发布:2024-04-25 13:47:00


苗族蜡染,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承载着苗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苗族蜡染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




珙县苗族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清光绪《珙县志》记载: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裙。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苗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用它来装饰衣物、生活用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染技术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两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色调丰富,层次分明,既朴实也艳丽。图纹中自然纹与几何纹居多,有的继承于传统,有的源自于生活,往往一纹多义。珙县地区的苗族同胞常将蜡染成品做衣饰、百褶裙、围腰、卧单、枕巾、帐沿、门帘、包单、蚊帐等,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间手工艺。




2006年,罗渡苗族乡以苗族蜡染为特色,创建了四川省民间艺术之乡

2008年,珙县罗渡苗族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1年,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Ⅷ-25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加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使残留的黄蜡脱净,即算完工。





丹寨蜡染在这之后还要拼涂红色和黄色,涂红的一般用茜草根,黄色则用栀子提取。为了避免褪色,一般要待蜡染品制成后才着色。除上述步骤外,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后连接,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蜡染的工艺流程」

1、磨布。把布置放在蜡板上用光滑而平整的椭圆形鹅卵石在布上面来回碾压,致使布与蜡板粘连在一起。
2、熬蜡。把黄蜡放在特定的铁质容器里升温,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后使黄蜡融化。
3、画蜡。含勾图、布蜡、处理三个组成部分。
4、染色。把画好蜡的布艺放置在指定所要颜色的植物染色液的染缸里浸泡。
5、蜕蜡。通过高温灶台进行脱蜡处理。
6、漂洗。已经蜕蜡的布艺进行冲洗,去除污垢。
7、晾干。把漂洗干净的布艺置放在阴凉处让布艺慢慢脱水。
8、缝制。苗族的一针一线,手工制作过程,是蜡染成品制作的最后环节。在这蓝白相间的花纹中,印染着苗族人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有千百年积累下的智慧。传统蜡染纹样繁多,内涵丰富,可分为蝴蝶纹、鱼鸟纹、龙纹、铜鼓纹、旋涡纹、花草植物纹、星辰山川纹等。




苗族蜡染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对称均衡,注重图纹组合和视觉顺序的总体效果。主题一般居中,着重突出图纹的完整性、和谐性,简洁明快,密不觉繁复,简不觉单薄。即使在长达丈余的百褶裙上连锁式的构图,由于点线穿插,曲直并存,疏密交错也不觉板俗,富有韵律变化和节奏感。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清新如淡云蓝空的互托,明快如高山流水的旋律,古朴中包含粗犷,简略中蕴藏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

苗族蜡染

深沉悠远的沉静之美

是中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来源:典藏中式美学

 

最新资讯